# 咱河南人唠姓氏:朱元璋为啥恨透“蒲”家?这事儿得从根上掰扯
咱河南人常说“行不更名,坐不改姓”,姓氏这东西,往小了说,是咱祖宗传下来的“家族记号”;往大了说,在古代那可是能定人命运的“硬通货”。就像老辈人讲的,早先年古人拜图腾、分氏族,慢慢才有了姓氏,一辈辈传下来,稳当得很。你姓啥,在古代可能就意味着你是啥身份——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族,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百姓,有时候一报姓,人家就心里有数了。今天咱就用河南话,唠唠一个特殊的姓氏“蒲”,还有朱元璋为啥跟这姓杠上了,把蒲家人折腾得够呛,这里头的故事,比咱河南戏里的恩怨情仇还曲折!
## 一、姓氏在古代有多金贵?秦朝八大姓,搁现在相当于“富二代”身份证
先说说古代姓氏的分量。老辈人常讲“姓氏者,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”,这话一点不假。早先年,氏族部落的时候,大伙儿都拜个图腾,比如熊啊、龙啊,后来慢慢有了姓,姓就成了“家族门票”——同一个姓,多半是一个祖宗传下来的,亲疏远近,一姓便知。
展开剩余89%到了秦朝那会儿,有八大姓特别牛,分别是姬、姜、姒、嬴、妘、妫、姚、姞。你可别小瞧这八个姓,搁当时,要是你姓这其中一个,那可比咱现在揣着“富二代”身份证还牛!为啥?因为这八大姓基本都是上古贵族传下来的,要么是帝王之后,要么是诸侯世家。就拿“嬴”姓来说,秦始皇就姓嬴,你想想,跟皇帝一个姓,那身份能差得了?出门在外,报上“嬴”姓,人家都得高看你两眼,办事都顺畅不少。
可姓氏这东西,也不全是好事。运气好,姓能给你带来享不尽的荣华富贵,比如生在王侯将相家,一出生就有爵位、有田地;运气不好,姓也能让你平白无故遭灾,甚至掉脑袋。就像有些朝代,皇帝忌惮某个姓氏的势力,一挥手就把整个家族给办了,你说冤不冤?咱河南有句老话“树大招风”,姓氏有时候就是那棵“招风的树”,好的时候风光无限,坏的时候一落千丈。
## 二、蒲寿庚:从“海上富豪”到“朝廷官员”,早年日子过得比咱河南地主还滋润
今天咱要说的主角,姓蒲,叫蒲寿庚。这人祖上不是咱中原人,是阿拉伯来的,打小就跟着家人做海上贸易,用咱河南话讲,就是“倒腾海货的”。可别小瞧这海上贸易,在南宋那会儿,海上运输不方便,能把海外的香料、珠宝运到咱中原,再把咱这边的丝绸、瓷器运出去,那利润比咱河南老家种十亩地还高!蒲寿庚脑子活、会经营,没几年就成了泉州一带的大富豪,家里的银子堆得能当床睡,日子过得比咱河南的大地主还滋润。
南宋那会儿,海上不太平,有不少海寇,抢商船、劫货物,官兵去剿了好几次,都没啥用,反而被海寇揍得鼻青脸肿。蒲寿庚天天在海上跑,对海寇的行踪、套路门儿清,一看官兵这么窝囊,就跟他哥商量:“咱不能看着海寇这么折腾,一来影响咱生意,二来也能给朝廷留个好印象。”于是兄弟俩主动找朝廷,出主意、掏银子,还组织了自家的船队帮忙,没几下就把海寇给收拾了。
朝廷一看,这蒲寿庚不仅有钱,还会打仗,是个人才啊!于是就给了他个官做,让他掌管泉州的海防。这下可好,蒲寿庚成了“官商两头占”,一边当着官,手里有权力;一边做着生意,兜里有钱财,一时间风光无限,泉州一带没人敢惹他。那时候的蒲寿庚,出门前呼后拥,吃的是山珍海味,穿的是绫罗绸缎,用咱河南话讲,就是“混得风生水起,比过年还热闹”。
要是蒲寿庚能一直这么安分守己,说不定蒲家能一直富贵下去。可这人啊,有时候就是“人心不足蛇吞象”,到了后期,蒲寿庚干的事儿,可就不地道了,也为后来蒲家的倒霉埋下了伏笔。
## 三、南宋亡国见风使舵,蒲寿庚“卖主求荣”,元朝给他官做
南宋末年,天下不太平,元朝的蒙古骑兵一路南下,打得南宋军队节节败退。南宋的小皇帝赵昺,带着残兵败将一路逃到泉州,想找蒲寿庚帮忙——毕竟蒲寿庚在泉州势力大,手里有兵有船,要是他肯出手,说不定还能抵挡一阵。
可蒲寿庚是个商人出身,最会算“利益账”。他一看元朝势头正猛,南宋都快撑不住了,心里就打起了小算盘:“帮南宋?说不定把自己也搭进去;帮元朝,说不定还能捞个大官做。”于是小皇帝找上门的时候,蒲寿庚直接摆脸子,说啥也不肯帮忙。小皇帝没办法,只能带着人接着逃,最后还是没逃过元朝的追杀,南宋就这么亡了,赵昺也成了南宋最后一个皇帝。
蒲寿庚一看南宋彻底没戏了,立马换了副嘴脸,主动投靠元朝,还为了表忠心,干了两件缺德事儿:一是把自己家里的钱财、船只全献给了元朝,算是“投名状”;二是到处搜捕南宋的宗室子弟,抓到了就杀,生怕元朝觉得他不真心。用咱河南话讲,这就是典型的“卖主求荣”,为了自己的富贵,连老东家都能卖了。
忽必烈一看蒲寿庚这么“懂事”,心里高兴得很,立马给了他大官做,让他接着掌管泉州的海上贸易,还帮着元朝稳定南方的局势。元朝能这么快在中原站稳脚跟,蒲寿庚的“功劳”可不小。可蒲寿庚没想到,他这一时的“精明”,却给整个蒲家埋下了大祸根——几十年后,朱元璋当了皇帝,第一个就找蒲家算账!
## 四、朱元璋的“苦日子”:元朝统治下,河南老乡都懂的“流离失所”
要说起朱元璋为啥这么恨蒲寿庚,还得从他小时候的苦日子说起。元朝统治那会儿,咱中原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难,比咱河南遇到大旱颗粒无收还惨。元朝的制度特别不公平,蒙古人地位最高,汉人地位低,就算汉人受了欺负,官府也不管。老百姓流离失所,饿肚子是常事儿,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长大的。
朱元璋老家在安徽凤阳,跟咱河南搭界,风俗差不多。他小时候,家乡就遭了大旱灾,地里的庄稼全枯死了,连口粥都喝不上。好不容易熬到第二年,又闹蝗灾,蝗虫把剩下的庄稼啃得一干二净,紧接着又爆发了瘟疫,村子里天天有人去世。朱元璋的爸妈、大哥,没几天就都没了,只剩下他和二哥相依为命。
兄弟俩连给亲人下葬的钱都没有,只能找了块破地,草草把亲人埋了。为了活命,朱元璋没办法,只能去附近的皇觉寺当和尚,本想着能混口饭吃,可没几年,当地又闹饥荒,寺庙里也没了施舍,老和尚只能打发和尚们出去“云游化缘”,其实就是出去要饭。
朱元璋拿着个破碗,走街串巷要饭,见了太多老百姓的苦难:有的人家卖儿卖女,有的人为了一口吃的抢得头破血流,还有的人饿死在路边没人管。而元朝的官员呢,该享乐还是享乐,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。朱元璋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,那时候他就暗下决心:要是有一天自己有本事了,一定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,也要让那些欺负老百姓的人付出代价。
后来,农民起义爆发了,朱元璋就投奔了红巾军。他能吃苦、会打仗,还特别会笼络人心,没几年就成了起义军的首领。经过十几年的苦战,朱元璋终于在1368年打下了江山,在南京称帝,国号大明。咱河南老乡常说“苦尽甘来”,朱元璋这皇帝,可是从底层一步步熬出来的,他比谁都懂老百姓的苦,也比谁都恨那些祸国殃民的人——比如蒲寿庚。
## 五、朱元璋登基算账:蒲家男子充军为奴,女子世代为娼,这账算得够狠
朱元璋当了皇帝后,没忘了当年的苦日子,也没忘了蒲寿庚的“卖主求荣”。他一琢磨,蒲寿庚帮着元朝欺负汉人,害得多少老百姓流离失所,这仇必须报!于是一道圣旨下去,把泉州所有姓蒲的男子都发配充军,拉去边境当奴隶,一辈子都别想回来;蒲家的女子更惨,世代都得当娼妓,永远抬不起头。
咱河南人常说“一人做事一人当”,可朱元璋为啥要罚整个蒲家呢?这里头有两层意思。第一层,是朱元璋个人的恨意。他从小在元朝的压迫下长大,家人都死在元朝的统治下,而蒲寿庚是元朝的“帮凶”,帮着元朝欺负汉人,朱元璋能不恨他吗?罚蒲家,就是在报当年的仇,替那些受苦的老百姓出口气。
第二层,是为了“杀鸡儆猴”。朱元璋刚当皇帝,天下还没完全稳定,难免有人像蒲寿庚一样,见风使舵、卖主求荣。他这么严厉地罚蒲家,就是做给天下人看:“谁要是敢像蒲寿庚一样,背叛国家、欺负老百姓,不管过多少年,我都饶不了他,他的家族也得跟着倒霉!”这样一来,那些有歪心思的人,就不敢轻举妄动了,天下才能稳定。
当时泉州的蒲家人,可就倒了大霉了。以前仗着蒲寿庚的势力,过着富贵日子,出门都高人一等;现在倒好,男子被拉去充军,天天干重活,还得受打骂;女子被送进青楼,一辈子都得任人欺辱。有不少蒲家人想改名换姓,逃到别的地方,可朱元璋早就下了命令,各地都要查姓蒲的,就算改了姓,只要查出来是蒲家后代,照样得受罚。
咱河南人常说“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”,蒲家的命运就是最好的例子。蒲寿庚早年风光无限,蒲家人跟着沾光;可他干了缺德事,蒲家人就跟着遭罪。这事儿咱没法说公平不公平,在那个年代,皇帝一句话,就能决定一个家族的命运,普通老百姓,就跟咱河南地里的麦子似的,风一吹就倒,根本由不得自己。
## 六、姓氏影响命运?咱河南人唠唠:命好不好,不全看姓,还得看自己
唠到这儿,可能有人会问:“姓氏真能决定命运吗?蒲家就是因为姓蒲,才遭了这么大罪。”其实不然,姓氏只是影响命运的一个因素,不是全部。咱河南有很多大姓,比如王、李、张,这些姓的人里,有富贵的,也有普通老百姓;反过来,有些不常见的姓,也有出人头地的。
就拿蒲寿庚来说,他早年能当富豪、当大官,不是因为他姓蒲,而是因为他会做买卖、会抓住机会;后来他遭朱元璋恨,也不是因为他姓蒲,而是因为他干了“卖主求荣”的缺德事。要是蒲寿庚当年能帮南宋一把,就算他姓蒲,朱元璋也不会这么对他;可他偏偏选了背叛,就算他姓别的,也照样得受罚。
再说说朱元璋,他姓朱,早年也是个穷苦百姓,差点饿死,可他凭着自己的本事,一步步当上了皇帝。要是按“姓氏决定命运”的说法,他姓朱,也没见早年有多富贵,反而吃了不少苦。所以说,命好不好,关键还得看自己——肯不肯吃苦,会不会抓住机会,做不做对得起良心的事。
咱河南老乡常说“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”,你付出啥,就会得到啥。蒲寿庚种了“背叛”的因,就得了“家族遭罪”的果;朱元璋种了“吃苦奋斗”的因,就得了“当皇帝”的果。姓氏只是个“记号”,不能替你做事,也不能替你承担责任,真正能决定命运的,还是你自己的选择和努力。
现在咱日子好了,姓氏不再是“富贵贫贱”的标志,不管你姓啥,只要肯努力,都能过上好日子。就像咱河南农村的年轻人,不管姓啥,有的外出打工创业,有的在家乡搞种植养殖,都凭着自己的双手,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。这才是最实在的——命好不好,不全看姓,还得看自己肯不肯干!
## 七、唠到最后:咱河南人讲“情义”,做人做事,得对得起良心
今天唠了蒲家和朱元璋的故事,其实最想跟大伙儿说的,还是咱河南人的“情义”。咱河南人讲究“滴水之恩,当涌泉相报”,也讲究“有仇报仇,有恩报恩”,但更讲究“做人做事,得对得起良心”。蒲寿庚之所以遭人恨,就是因为他没良心,为了自己的富贵,背叛了国家和百姓;朱元璋之所以能当皇帝,就是因为他懂老百姓的苦,一心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,对得起自己的良心。
不管在哪个年代,做人做事都得有底线。就像咱河南老家,邻居有困难,咱得帮一把;朋友有难处,咱得拉一把;就算自己过得好,也不能忘了本,更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。要是像蒲寿庚那样,为了自己的利益,不管别人的死活,就算一时风光,早晚也得遭报应。
现在咱生活在和平年代,不用像古代那样,因为姓氏遭灾,也不用因为战乱流离失所。咱要做的,就是珍惜现在的好日子,凭着自己的双手去奋斗,做人对得起良心,做事对得起自己,这样不管姓啥,都能活得踏实、活得有尊严。
最后,咱用咱河南话总结一句:“姓氏是祖宗给的,得好好传着;良心是自己的,得好好守着。做人做事,对得起祖宗,对得起自己,这日子才能过得舒坦、过得红火!”
发布于:江西省